第(2/3)页 如今其他的太虚面食在乡里都传开了,各家各户都会做那么几样。唯独这麻馓和麻花成为复望里的专属,每日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。 还有不少商人每日守在复望里门口大量收购,以便转卖到其他地方,据说这么一买一卖,就是两三倍的利润。 听闻有一个商人将这两样吃食卖到洛阳,整整赚了十倍的差价!因此不少人想学,却没有门路。 如今老夫人给他们开了一个口子,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。学会这个,还借什么粮啊! 每日坐在家里数钱就行!有得公一行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,来时两手空空,走时却满足而归。 郭氏不仅给大人们准备了一斗黍米,还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竹篮,里面放了两扎馓子和七八个麻花,几乎掏空了吴家的存货。 朱里典和卓文宣跟吴咏一样,都在旁观,没有插话。也只是在他们走时,说了几句恭维的话。 等他们走后,卓文宣才有些犹豫地向老夫人开口问道:“伯母,这次做得是不是有些过了?给他们黍米就行,何必再传他们麻花和麻馓做法,要知道乡亲们都等着这两种吃食赚钱呢!” “你们都是这么想?”老夫人没有回答,而是反问道。 “我倒是觉得叔母的做法很对,”朱里典提出不同的意见,接着他叹息道:“匹夫无罪,怀璧有罪。咱们现在是遭到很多人的眼红,最近有不少人找到我,希望我将这两种吃食的做法传出去,若是我们一直不传授,恐怕我复望里不久的将来会有血光之灾啊!” “你能这么想,说明你这个里典还算合格。今日之后,估计会有更多的人寻着借粮的理由来学这麻馓和麻花的做法,到时教他们便是。”老夫人欣慰地笑笑,接着对吴咏说道:“乖孙,你今后一定要记住,钱财都是身外之物,该舍弃时就要舍弃,不可强留,否则对自身没有一点益处。” “我知道了,祖母。”吴咏点头应答。老夫人站起身来, “你们聊吧,我有些乏了,到东屋躺一会。”众人急忙起身相送,老夫人摆摆手示意不用管她。 等老夫人走后,吴咏有些疑惑地问道:“两位叔父,刚才祖母说今日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借粮,这是何意?”两人对视一眼,还是卓文宣叹息道:“三月,冬谷或尽,而椹麦未熟。每年这个时节,不少百姓家都是十瓮九空,往往要靠借粮来才能度过这段青黄不接时光。”吴咏这时也想到后世小时候的一段不堪的记忆来。 那时他家很穷,每年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,家里就断了粮。米缸是空的,面缸也是空的,一日三餐只能吃土豆,煮土豆、蒸土豆,餐餐土豆,吃得人放个屁,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