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朝堂争论-《人在汉末,种田起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正是小子。”吴咏恭敬回道。一旁的太仆张济这时也笑道:“真是闻名不如见面,小小年纪就有此等气度,果然不凡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谬赞了,小子本是乡野之人,得天子垂怜,今后能听到大人教诲,才是三生有幸。”吴咏奉承道。

    张济听完,哈哈一笑道:“那老夫今后可得拿出看家本事才行,不然就对不住你小子今日的一句恭维。”接着又和颜悦色问道:“今年多大了,蒙学如何?”怎么谁来都问这个,吴咏暗暗吐槽,恭敬回道:“刚满十二,蒙学已过,正治学五经。”张济一愣,然后面有不悦道:“小小年纪,不可妄言。”呃,吴咏迟疑起来,正要解释几句,却见杨赐微笑解围道:“张太仆可不要小觑天下人,你先看看这卷竹简的内容再说。”说着,他便将手中的三卷竹简,分别给了两位帝师一卷,三公一卷,太傅一卷。

    “诸公也都看看这三卷竹简,乃是由吴侍读口述,老夫笔着。”众人微微有点惊讶,他们没想到杨赐竟然如此维护吴咏,同时心里又有些好奇竹简到底写了什么,尤其是太傅和三公,他们不久前刚考核过吴咏,没想到这才过一个多时辰,杨赐就带人又找过来了。

    “看来这次天子召开大朝仪可能与这吴咏有关了。”四人这样想着,同时不忘两两聚在一起观看竹简。

    只一眼,拿到竹简的六人,便忘情地投入进去。三卷竹简,每卷不过百字,按理说,也就几分钟就看完。

    可是拿到竹简的六人,却是足足看了十多分钟,还是无一人发言。杨赐看他们这样,不由提醒道:“诸公以为这三卷竹简的内容如何?”张济第一个醒悟过来,只见他面色严肃地问吴咏道:“这篇《保训》,你从何处得来?”吴咏只好又将在华光殿找的借口再说一遍,听得六人都是怔立当场,尤其殿内的其他官员,更是听得目瞪口呆,同时心里更加好奇这三卷竹简的内容。

    这时太傅胡广与三公各对视一眼,才对众人拱手道:“诸位肃静一下,由老夫给大家读一下三卷竹简的内容吧。”说着,胡广从《厚父》开始,之后将《保训》和《封许之命》,都诵读一遍。

    殿内诸公听后,久久无声。他们能进入殿内,至少都是熟读五经的,但这三篇文章,他们却从来没有听闻过,因此不少人心里参考一下所读过的五经,一下就涌出一个可怕念头。

    “这二篇半文章是《尚书》佚文!”这个念头一起来,立刻就止不住,在脑海翻来覆去涌现,可是殿内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,因为这对他们的冲击太大了,甚至会影响到现在经学世家的格局,一个不好,可是会闹出大乱子的。

    这时他们也知道今日为何天子要召开大朝仪了,这可是关乎江山社稷安稳的大事件啊!

    偌大的殿内鸦雀无声,众人都各自想着心事,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,就是太傅胡广、太尉闻人袭、司空刘嚣和司徒许训,这四位在朝堂上最具影响力的人,也都是缄默其口。

    也不知过了多久,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道:“这二篇半文章,会不会跟之前的《太誓》篇一样,也是伪作。”众人像看白痴一样看着他,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,最后还是有要好的官员提醒道:“这二篇半文章是吴侍读从太虚仙境听来,总不能是他这个十二岁的稚童伪作的吧!你想想就是孔夫子在世,在其十二岁可能做出这样篇章来?”那人无言以对,只能羞愧地缩了缩脑袋,他确实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。

    接下来,殿内又陷入沉默之中。朝中诸公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为难过,这二篇半文章实在太精妙绝伦了,要昧着良心说是伪作,他们估计会内疚一辈子。

    可是若说是《尚书》佚篇,这可能会得罪很多经学世家。这种没有师说的篇章,他们是不会承认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