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0章 棉布与糖浆-《人在汉末,种田起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虽然丝帛都是百姓所织,但因其价格昂贵,普通百姓可穿不起丝帛衣服,大多数人都是穿麻布做成的衣服,

    “布衣百姓”就是这么来的。但麻布有一个特点,就是非常粗糙,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,麻布处理得都不彻底,若是作为接触皮肤的内衣来穿,时间长了,则是会导致皮肤瘙痒难耐,严重者还会得皮肤病。

    至于葛布则是产自一种叫

    “葛”的草本植物,其纤维可以织布。不过这种

    “葛”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,北方少有。而毛织品虽然具有较好的保暖性,若是处理得不彻底,味道十分难闻,完全不符合汉代百姓的审美标准,所以使用较多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,比如匈奴、鲜卑、羌等等。

    其实这时的西域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棉花,甚至还采用棉花作纺织原料,织成棉布,在局部地区棉布还被当做货币来使用。

    但是在中原地区,人们还是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,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。

    而且这时的棉花产量很低,制作难度极高,去壳就已经很麻烦了,更别说去棉籽,收集棉花,纺织成布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。

    直到后世明朝朱元璋强制推广,棉花才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。从此棉布、棉衣成了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。

    尤其是棉衣和棉被的出现,让中原人民过上了暖和的冬季。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是怎么过冬的?

    前面已经说过,有钱人可以用毛皮褥子,有木棉的地方就用木棉填充被褥。

    没钱又没有木棉怎么办?只能用绒草、稻草等物品填充棉被。保暖能力有多差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甚至有些人到了晚上就把自己埋在草堆里过冬,这样的人还不少。现在有了这个棉布,吴咏肯定要为百姓做些什么,棉花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有了它,想必百姓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。而且棉花还是战略物资,有了棉衣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军队冬季作战能力。

    其实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移民,时下中原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千万,完全是达到这个时代的极限,若是再这样发展下来,迟早会爆发混乱。

    不过边关地区,冬季气候寒冷居住条件很差,很少有百姓愿意前往。如今有了棉衣棉被,就可以大量地往边关地区移民,解决人口危机的同时,还加强了朝廷对边关地区的统治。

    在看到棉布的一瞬间,吴咏的思绪就发散开来。就在这时,申屠弼又从车中抱下来一个坛子,笑容满面地对吴咏说道:“仙君,您再看看这个是什么?”吴咏好奇地打开盖子,一眼就看出这坛子中装的是糖浆,便兴奋地问道:“一共制造出了多少糖浆?”当初种植甜菜时,吴咏也杨冀说了制糖流程,没想到他真的能制作出糖浆来。

    这时吴咏才发现自己小看了古人,他们只是没想到甜菜能制糖,棉花可以织布而已,一旦知晓,便能轻而易举做出来。

    其实甜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,它的根和叶都是作蔬菜用。而甜菜作为糖料作物栽培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,仅仅经过二百年的发展,便一跃成为与甘蔗同分半壁江山的制糖原料,可见其重要程度。

    糖在古代有许多同义字或近义字,如:饧、饴、鳙、蝻等等。《楚辞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