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好好好”老人笑呵呵地点着头,孙子们也围上了来,拉着老人的衣角,甜甜地喊着:“阿爷,阿爷……”这个时候,孩子们身上也都换上了新衣。 一件件崭新漂亮的新衣服,将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头上扎着的总角辫,晃来晃去,可爱极了。 这就是复望里的一角过年场景,相对于他们来说,吴咏家也弄出了新的花样,那就是灯笼和对联。 其实灯笼现在已经出现了,但是由于纸张的工艺和蜡烛稀少的原因,一直未能流传开来。 时下书写还是以竹简为主,纸张还未大范围普及,普通百姓自然接触不到。 这时的蜡烛其实就是蜜蜡,都是作为贡品出现,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,百姓更是连见都没见过。 吴咏也是花费不少金钱才在宛城的药铺购买到几块,为此,他还特意将这些蜜蜡熔化,加入棉线,倒入模具中固形。 得到了蜡烛,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,红纸也可以买到,剩下的就是教家人编灯笼。 论起编织技巧,还是祖母最厉害,她不愧是在照顾吴咏多年生活的老人,只看了几眼,就明白这灯笼的骨架应该怎么编成了。 比起吴咏和其他人,她在手工艺上的心得和手感更多一些。近一年的无忧无虑生活并没有磨灭肌肉记忆,当她的双手摸上竹条几分钟后,她就开始巧妙地组织这些竹篾,熟练地安排起它们的位置来。 “姑母的编织技巧比我们都厉害多了。”母亲郭氏夸赞道。老夫人呵呵笑道:“快一年没干活了,都有些手生了。”以前吴家全指望老夫人一人操劳,老人也舍不得花销,家里日常用到的竹片,都是老人亲手削的,因此这些活计对她来说,也是轻车熟路。 “好像又回到从前一般。”当编成了灯笼的骨架以后,老夫人向众人感慨道, “从前迫于生计,在家里做这个。如今闲来又拾起这门手艺,却是比闲下来的时候还有趣。” “是啊。”郭氏轻声同意。对老人来说,在拥有了物质条件以后,编竹器已经从一种异化劳动转变为了一种自由的劳动。 当人真正自愿、自由地从事这种劳动的时候,她便不会再感到疲惫枯乏。 后世就有一种劳动逐渐走向了这种情况,那就是钓鱼——在古代,钓鱼是许多人挣扎生存的路径之一,而当机械化捕捞成为常态、冰柜和交通业将大量新鲜鱼类运往内陆时,钓鱼在现代就已经成为了田园牧歌式的休闲运动。 可惜,大部分这样奢侈的劳动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能是少数肉食者的娱乐,在两千年后的现代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。 老人做的灯笼骨架和郭氏等人做的有些不同——她做的骨架并不是方形的,而是将竹条在最顶上弯折,聚于中间交缠起来。 这使得这盏灯笼一下子跳脱了初生的稚嫩,附带了一层手工艺设计的意匠。 它既美观又实用——只要在竹骨们会聚的地方绑上绳子,这种灯笼就能很方便地提起来。 如果将这种灯笼投入市场,肯定更受百姓的欢迎。 “哈哈,祖母真是厉害,孙儿这发明人,都没祖母编织的灯笼好呢。”吴咏当时看着这只骨架,脑内已经想出它糊完纸以后的面貌了。 老人听罢,笑骂道:“我编一辈子的竹制品,这点要是再被你不下去,可不敢有面目去教训你们。” “姑母说的极是,当官做学问,咱们不及咏儿,论起做活,咱们可是一点不差!”郭氏也跟着附和道。 说完,她自己便当先笑了起来。何莲等人见状,也跟着嘻嘻笑起来。一时间,吴家倒是欢声笑语不断。 第(2/3)页